导读《数字化从业者口袋指南》
数字化从业者口袋指南,基于数字化从业者知识体系标准编写,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数字化转型和相关概念,以及提升在数字化领域的能力。文档从引言开始,介绍了数字化从业者的知识体系标准,随后深入阐述了数字化基础、数字基础设施、应用程序交付、产品管理、工作管理、运维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特别强调了在不同背景下(如个人/初创者、团队、复杂团队、长青企业)所需掌握的不同能力和知识体系结构。此外,还讨论了数字产品的开发、部署、安全管理、以及产品化战略等内容,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中。文档不仅适用于初入数字化行业的新人,也为资深从业者提供了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的机会。
关键要点:
- DevOps包括产品管理、持续交付、组织结构、团队行为和文化等方面。
- DevOps具有12个要素,包括自动化配置、应用程序管理、安全性等。
- DevOps对安全有影响,并且受到安全的关注。
- DevOps的目标是在现代云计算平台上提供可移植性和灵活性。
- DevOps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
这一章节是一份关于数字化从业者的指南,由Andrew Josey撰写,并经过了多位专家的审校。这份指南是由The Open Group授权发布的,允许任何人免费使用。其中提到的一些技术和产品可能受到The Open Group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能被擅自使用。该指南可能存在错误或不完整的地方,因此The Open Group可能会对其进行修订和更新。如果您对该指南有任何问题、评论或建议,可以将其发送给The Open Group,他们将会考虑您的意见。
这一章节是《The Open Group指南数字化从业者口袋指南》的目录,共分为13个章节,包括序言、关于本文档、知识体系简介、数字化基础、数字基础设施、应用程序交付、产品管理、工作管理、运维管理、协调和流程、投资与投资组合、组织和文化、治理、风险、安全和合规以及信息管理等。每个章节都包含了详细的介绍和内容概述,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数字化从业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
这一章节介绍了数字化从业者知识体系的标准,并提供了针对不同人群的适用建议。其中包括了数字化基础、数字基础设施、应用程序交付、产品管理、工作管理、运维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提到了协调和流程、投资与投资组合、组织和文化、治理、风险、安全和合规性等重要方面。最后,本章节还探讨了信息管理和架构等高级主题。
这一章节介绍了数字化从业者知识体系标准的简介和内容概览。这个标准旨在帮助数字化从业者或专业人士了解数字化和IT管理的各个主题和要素,并且适用于初入数字化行业的新手和寻求更新知识的老手。该标准涵盖了多个领域,如业务模型创新、产品研究和货币化、敏捷开发等。此外,该标准综合了数字化技术不同领域活跃的从业者和专业群体的经验和指导,以及多种不同来源的概念。最后,该标准的目标是帮助个人或组织创造和管理数字化组件日益增加的产品,或带领其所在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
这一章节介绍了《数字化从业者知识体系标准》的内容概要,其中包括引言、定义、数字化转型、DPBoK标准原则、知识体系结构和知识体系六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标准的目的和概述,以及一致性要求和术语定义;第二部分定义了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定义;第三部分数字化转型描述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概念;第四部分DPBoK标准原则描述了本文演进和维护所必须遵守的原则,以及如何定义数字化从业者的能力;第五部分知识体系结构描述了知识体系之结构;第六部分知识体系包含了该知识体系的四个阶段,称为“背景环境”,分别对应数字化实践的各个演进阶段。同时,附录还提供了标准中使用的缩略语列表。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意义。数字化转型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旨在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在企业的主要价值链中创造附加业务价值,并以成为数字化企业为目标。同时,“数字优先”文化也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业务模型、计划、架构和实施战略均基于数字化组织架构,并且需要有一支熟悉数字化的员工队伍来支持实践。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战略和运营模式的变革,目的是利用技术的进步来改善人的体验,提升运营效率并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演进,使客户对其保持忠诚。数字化企业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新技术和新技能等,因此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贯穿整个组织,并与整体背景和环境保持一致。
这一章节介绍了数字化业务所需的能力,并将其分为四个不同的背景环境,包括个人/初创者、团队、复杂团队和长青企业。每个背景环境中又包含了四个不同的胜任力领域,涉及数字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等十二个主题。此外,本章节还提到了不同类型组织的规模和发展阶段,以及其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需求。对于初创企业和研发团队来说,背景环境I是最基本的要求,需要掌握数字基础设施和工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数字产品的开发和维护所需的基本关注点,以及团队的重要性。其中,数字产品的开发需要考虑数字化价值的概念、动态基础设施及相关实践等方面;而在团队层面,需要确立实践和手段来确保团队能够高效协作,从而实现产品的成功开发。此外,该章节还提到了敏捷开发和持续交付实践等相关概念,这些对于数字产品的开发也是非常重要的。总之,这一章节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数字产品开发和团队建设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思路,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数字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复杂团队的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环境。随着团队规模不断扩大,面对面沟通逐渐被其他沟通和协调方式所取代,团队成员也不再身处同一办公地点。同时,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产品必须被分解为一系列功能特性和组件,并且组织也需要避免产品之间产生无法管理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团队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开始显现,每个团队都趋向于专业化,而行业专家倾向于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更多的认同感。因此,如何协调和管理这些复杂的团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的是数字化企业的背景环境IV,即长青企业。在这种背景下,数字化占据了中心地位,年度预算达到了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维持庞大的运营规模的同时保持敏捷,并应对安全威胁和审计监管等问题。此外,由于组织规模相对较大,对过去和未来的关注也在不断延伸,因此组织历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长青企业需要建立更多的反馈机制,包括治理、风险、安全和合规性等方面的能力。
这一章节介绍了数字化基础的相关概念和演变过程,包括数字系统的创建和价值传递方式、数字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以及数字化对基础设施的影响等。其中提到了数字系统可以创造和传递价值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且成为了许多重要系统的核心部分。此外,数字化还催生了许多创新性的数字技术应用,这些应用能够提供高价值的服务。最后,数字化对于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通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系统等已经成为控制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工具。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IT)的定义及其起源。IT的起源是基于信息传输的数字逻辑技术应用,将繁重且容易犯错的计算流程自动化。IT包括多个共同主题,如系统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以及对其进行分层抽象管理的需求等。如果需要计算机科学家或工程师来解决信息问题,则属于IT范畴。IT还包括熟练搭建基础并运行由此衍生的技术平台的人员。对于运维至关重要的IT有若干无法避免的关注点,如需求、分包和置备、产品设计和建造、配置和变更管理、支持和运维以及安全等方面。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数字化服务的概念及其生命周期。其中,“数字”是指与计算机和软件相关的日常生活体验,而“IT”则是指更深层次的内部概念。数字栈是指支持数字化服务的技术栈,其中包括了各种设备和服务应用程序等。数字化服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将用户与复杂性隔离的程度。数字化服务的生命周期包括消费、置备、支持、改变、建造、恢复、数字服务财务支持以及退出和改善等多个阶段。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数字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其中的迭代作用。数字服务或产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进,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可视化的螺旋图来展现。同时,作者也提到了将服务体验和服务/产品生命周期结合起来的双轴价值链的概念。另外,文章还简要介绍了DevOps三步工作法,即流动、反馈和持续学习,并指出DevOps可以帮助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价值流动和学习反馈,从而建立更加安全的工作体系和更善于承担风险和开展试验的能力。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消费者、客户和赞助人的定义以及他们在IT价值中的作用。消费者是指与IT或数字服务产生互动的人,而客户则是服务收入的来源。赞助人则负责批准和控制用于该服务创建和运行的资金。不同的角色可能会由同一个人扮演,也可能会由不同的人扮演。文章通过列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些角色的具体应用情况,并且强调了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提高用户体验可以带来更多的收益。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数字产品的定位以及在考虑踏上IT或数字价值旅途中所需要做的初步提案或计划。对于初创企业和大型组织来说,都需要某种正式提案来推动数字化转型。数字服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直接面向市场和消费者的、客户“支持”系统以及完全的“后台”系统。在开始思考数字价值时,需要考虑到初创企业或产品创意所处的情境,包括被采纳的可能性、是否作为大规模技术创新“运动”的一部分以及愿意接纳创新的客户基础在哪里。此外,本章还介绍了一些关于创新采用者的分类、初创企业分类以及竞争战略分类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数字化转型中的挑战。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初创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方法:业务模型画布和精益创业。其中,业务模型画布通过九个类别来描述企业的关键合作伙伴、关键活动、价值主张等,帮助企业协同计划;而精益创业则强调在建造产品过程中不断测试假设并进行迭代优化,最终实现学习结果。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帮助初创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数字基础设施的概念和组成,其中包括了计算循环、存储和网络三个物理要素。同时,也提到了虚拟化技术的应用,通过虚拟机监控器可以模拟出多台虚拟计算机,并且还有容器提供的抽象操作系统。此外,还介绍了虚拟化技术的不同类型,以及半虚拟化的核心操作系统能够为多个虚拟访客环境抽象硬件资源的方法。总之,这一章节为我们深入理解数字基础设施的能力和运维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这一章节介绍了计算机资源分享的历史和发展,以及云计算的概念和特征。其中,虚拟化是云计算的一个必要条件,而真正的云服务应该是高度自动化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给出了三种主要的云计算模式,分别是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基础设施即服务。在云计算中,消费者不需要管理和控制底层云基础设施,而是通过使用提供商在云基础设施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或者部署由自己创建或获取的应用程序来获得所需的能力和服务。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概念和特点,它向消费者提供基础计算资源的能力,并且消费者可以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底层云基础设施由提供商管理,但消费者可以控制操作系统、存储和部署的应用程序等。此外,还介绍了基础设施即代码的概念,它是基于软件开发实践的一种基础设施自动化途径,可以通过包含彻底验证在内的无人值守流程来置备和变更系统及其配置。最后,作者提到了自动规模化和基础设施即代码的重要性,它们可以帮助提高IT基础设施置备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作量需求。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配置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式的变化。随着数字化系统的不断发展,配置管理已经从临时性的参数管理演变为预先开发的规范。这是因为对于相同的配置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基础设施自动规模化的趋势也促进了这种变化。对于基础设施来说,配置管理需要具备三个能力,分别是系统运行状态备份或存档能力、比较两个系统状态版本并识别差异的能力以及将系统恢复至之前存档的运行状态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版本控制、源代码管理、包管理和部署管理来实现。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版本控制的重要性和价值,特别是在多人协同作业的情况下。版本控制可以帮助我们追踪和控制工作产品的演变过程,并且可以隔离历史中的特定时刻或者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版本控制的类型包括源代码管理和包管理,前者主要用于管理符号文件(如源代码),后者则用于管理二进制文件。源代码管理在处理文本数据方面非常有效,但对于二进制数据的作用有限。所有版本控制系统都会采用“提交(commit)”的概念来保存更改。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如何进行管理和部署。其中提到了源代码管理和包管理的区别,以及包库的作用和优势。此外,还介绍了部署管理的概念和两种方式:声明式和命令式。声明式方式更注重定义资源最终状态,而命令式方式则需要具体告诉计算机如何完成任务。对于软件开发人员来说,了解这些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部署自己的软件产品。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数字产品的安全控制方面,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安全问题。其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包括物理安全、网络问题、核心操作系统以及云问题。为了确保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安全,可以采用一些可用的安全框架/标准来实施综合安全控制系列措施。同时,不同的服务模式也会导致关注的问题不同。对于应用程序来说,它们是为非技术用户直接创造价值的IT系统,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各种安全控制,如加密、身份验证、日志记录、资产和配置管理、分区与控制等。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应用程序开发的一般流程,包括理解预期成果、分析和设计解决方案、构建解决方案、测试以及交付或转移解决方案等阶段。这些阶段有时被称为“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并且在敏捷开发的趋势下,这些阶段的顺序仍然大致相同。在理解预期成果这个阶段,开发者需要明确产品需要做什么,并且可以使用多种工具如用例、用户故事等来帮助表达需求。故事映射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预期结果。
这一章节介绍了基于软件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数字系统能否支持预期成果;2)数字系统需要支持哪些主要的数据概念和数据处理活动;3)潜在的解决方案的通用特性和主要分类;4)如何将主要概念分解为更细的概念,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制品;5)可以使用哪些工具和方式进行分析和设计。此外,还介绍了构建解决方案、测试和交付等方面的内容。
这一章节介绍了软件开发中的两种常见方法——瀑布式开发和V模型,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特点和流程。其中,瀑布式开发需要先进行需求分析、程序设计等步骤,才能开始编写代码;而V模型则更加注重不同层次的需求分析和测试。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些弊端,比如难以满足客户需求、文档管理不善等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敏捷开发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20世纪90年代,一些软件开发领域的思想领袖开始关注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不是,并且开始尝试新的开发方式。其中,Kent Beck开发了一种称为“eXtreme编程”(XP)的方法论,成为利益相关方持续反馈的迭代式快速周期开发理念的先驱。2001年,《敏捷宣言》诞生,强调了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涌现。敏捷软件开发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强调将完整功能进行小批量的交付,可以降低风险。同时,敏捷开发注重个体和互动、工作的软件、客户合作以及响应变化等方面的价值观。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敏捷开发所遵循的原则,包括持续交付有价值的软件、应对需求变化、频繁交付可工作的软件等。同时,强调了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的合作以及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此外,文中还提到了DevOps的挑战,即如何快速、可靠地部署变更。最后,文章呼吁组织应该采用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来实现更快的部署速度。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DevOps的概念及其组成部分,包括产品管理、持续交付、组织结构、团队行为和文化等。其中,持续交付流水线是数字化从业者需要着重关注的部分,涉及到开发栈、云提供商、版本控制和部署能力等方面的选择。同时,特性的表达也需要通过一套具体的IT工作进行,而基础设施配置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并进行代码化处理。最后,整个流程可以通过编排来进行管理和追踪,确保整个流水线的配置和部署活动都具备可追溯性。
这一章节介绍了数字产品开发中的测试驱动开发和技术负债的概念。其中,测试驱动开发是指在开发过程中对软件作出的任何变更都能够立即得到验证的理念;而技术负债则是指代码库内拙劣的系统设计、软件架构或软件开发最终导致的后果。此外,该章节还提到了持续集成的原则及其实际应用,即开发者持续将彼此的工作移入自己的副本并持续测试,确保不发生故障,从而实现分布式开发。最后,该章节强调了最佳途径并非锁定文件,而是允许开发者复制多份文件或文件集并同时操作。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软件开发中的持续交付和云原生开发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其中,持续交付是指在软件编译和构建完成后,向包管理者提交可安装并在操作层面上运行的可执行文件,并对其进行测试和构建的过程。而云原生开发则是指一种新的应用程序开发模式,其核心特点是使用容器包装、动态管理和面向微服务的设计理念来提高应用程序的整体性能和可维护性。此外,该章节还提到了一些最佳实践,如代码库的重要性、依赖关系的管理以及将业务逻辑和工作流进程细节相分离等等。对于想要了解软件开发的同学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SaaS应用的构建方法论,其中包括了十二个要素的应用程序重要性。这些要素可以帮助新开发者快速学习并加入项目,并且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移植性和节省资源。同时,该章节还提到了应用程序安全的重要性和相关的安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等框架和资源。最后,该章节也讨论了产品管理在公司或团队规模扩大时的重要性及其与项目管理的区别。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产品管理和其关键区别。产品管理是指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一系列活动,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销售和支持等方面。产品需要反映企业战略,并且需要聚焦于用户和用户需求。同时,该章节还提到了流程、项目和产品管理之间的关键区别,包括任务导向、交付物导向、成果导向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信息对于理解产品管理和其应用非常有帮助。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向以产品为中心的IT管理转型的趋势以及亚马逊在这个领域的影响。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强制要求所有软件开发必须以服务为导向,并且采用了一种标准API作为所有应用程序彼此沟通的接口。此外,所有团队默认构建中的功能在某个时间点可能提供给外部客户。在产品团队方面,亚马逊将其人数控制在五到七人之间,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和协作。最后,该章节还提到了产品发现技巧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背景环境II的复杂程度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基于经验和假设驱动是产品发现的重要基石,而“以薪酬最高者意见为准”的做法则是一种常见误区。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产品发现和设计的技巧,其中包括待办工作分析、影响映射等三种技巧。待办工作分析是以工作为基本单元的方法,需要理解人们拥有的其他备选项;影响映射则是展现从技术到某个业务目标的“视线”,帮助团队聚焦于最重要的目标,避免价值较低的活动和投资。此外,业务分析也是广泛接受的产品发现方法之一,可以帮助识别产品和产品特性缺失或需求尚待满足的问题。最后,作者推荐了Gojko Adzic的《影响映射:借助软件产品和项目发挥影响力》,该书提供了一种实现技巧,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进行产品发现和设计。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产品设计的方法和关键特征。其中,设计思维是产品设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强调以人为中心、溯源推理、试验和探索等特征。同时,设计思维也要求在行动中思考、反思重述、容忍模糊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产品设计,需要采用发散和收敛方式相结合、全局视角、协同工作方式等方法,并具备整合思维和未来导向的特点。这些特征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产品价值主张、确定功能优先级,并最终完成产品的设计。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团队协作和Scrum的相关知识。其中,团队协作是敏捷开发的重要价值观之一,而心理安全则是团队效能的重要预测指标。此外,Scrum是一种轻量级框架,旨在帮助小型团队开发复杂产品。它包括三个角色(产品负责人、Scrum专家和开发团队成员)和七个活动(Sprint、待办清单梳理、Sprint计划、每日Scrum、Sprint执行、Sprint评审会议和Sprint回顾会议),以及三种制品(产品待办清单、Sprint待办清单和潜在可交付增量)。
这一章节讨论了如何制定有效的产品计划,并指出了计划谬误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计划驱动方法,精益初创企业更加强调通过试验来不断确认产品方向。因此,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我们需要持续对假设和方向进行验证。同时,对于数字产品管理专业人士来说,需要确切地投入多少精力来进行预测仍然存在争议。高层次的产品路线图应该包括主要版本、预期发布日期、目标客户和需求以及每个版本的三到五项主要特性。最后,待办清单是产品发现和路线图规划活动的产物,它应该是适当详细、基于估计、涌现并具有优先级确定的特点。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工作管理的重要性和关键问题。当团队规模扩大后,如何跟踪工作进展成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们的责任和专业领域各不相同,但是交付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是团队的共同愿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跟踪工作进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此外,该章节还提到了一些关键问题,如“我们需要做什么?”、“遵循怎样的顺序?”等。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如何跟踪工作进展以及使用看板和精益实践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建立个人的待办事项清单,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分配工作任务。同时,采用共享任务参照点的方法可以使任务更加清晰明了。看板是一种可视化工作流程的方法,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了解工作进度和责任归属。而精益实践则是通过减少浪费和优化流程来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工作,并提高工作效率。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工作队列的概念以及限制。队列是由一系列需要完成的任务组成的,任务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处理。但是,如果队列接近100%占用,等待时间会变得非常长,这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此外,当工作必须通过多条队列时,等待时间也会更长。因此,正确理解和管理“进展中的工作”非常重要,这对于各类研发组织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精益产品开发的概念及其关键特征。精益产品开发不仅关注于完成工作的方式,更注重从客户视角清晰定义价值,并自始至终向产品开发传达该价值。同时,总工程师要整合跨职能的专业知识,以架构向客户交付价值并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产品。此外,采用基于多方案的并行工程(SBCE)以利于产品组件的顺畅集成,以“大部屋”(obeya)促进团队紧密协作,基于知识和责任的工作方式和预先计划的学习周期,以及通过节奏(cadence)、拖拽(pull)和流(flow)平衡工作量也是精益产品开发的重要特征。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产品经济学中的“延迟成本”概念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其中,“延迟成本”指的是某项价值延迟交付所带来的损失,比如错过了重要的展会或被竞争对手抢先发布等。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经济学方面,作者使用了一张折线图来展示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并强调了如果产品延迟进入市场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此外,本章还提到了工作流管理的概念及其应用,包括如何登记新任务、描述待办工作、跟踪工作状态等等。最后,作者还介绍了一些更加高级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具备的功能,比如链接工作单元、跟踪工作投入的精力等等。
这一章节介绍了系统思维和反馈的概念及其在数字化管理中的重要性。数字化系统非常复杂,需要通过反馈来保持稳定。反馈分为强化(正向)反馈和平衡(负向)反馈两种类型。强化反馈是指自扩增过程,会导致系统失控;平衡反馈则是指回馈行为产生的效果与引发前者的行为相反,能够校正或稳定系统。在业务和IT语境下,平衡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市场测试结果、用户体验愿景等。最后,文章提到了一种特殊的强化反馈,即成功的企业的循环,该循环能够为企业创造积极正面的影响。
这一章节讲述了数字化管理中变更和稳定之间的矛盾问题,并介绍了持续交付和DevOps的解决方案。通过加强变更能力和减少变更大小,可以提高变更成功率并促进组织学习。同时,更高的变更成功率也可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理解数字化管理和运维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实践非常有帮助。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运维管理的定义及其重要性。运维是指保持系统运行满足或超出服务级别协议中规定的运行参数,它涵盖了服务生命周期的所有方面。对于数字化从业者来说,运维具有更强的技术意味,强调系统完整性、可用性和性能,并且需要考虑用户的反馈。在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中,运维是产品的一部分,但它并不负责开发新的系统功能。运维是一个过程驱动和系统化的工作,它的目的是支持数字价值体验,偏向于将系统恢复到某个已知状态而不是创造新的功能性。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服务级别的概念以及服务级别协议(SLA)的作用。SLA是一种商业合同,用于明确服务可用性、修复时间和响应速度等标准,并规定了服务提供商在未达到协议要求时可能面临的处罚和超出协议要求时可能得到的褒奖。此外,该章节还讨论了状态管理和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自动化测试、回滚机制、服务虚拟化等方式来降低生产系统变更带来的风险。最后,该章节提到了DevOps/持续交付的关键战略之一——缩减生产变更的大小,以降低复杂性和风险。
这一章节介绍了如何使用A/B测试或金丝雀部署来评估不同特性的客户反应,并且提到了Netflix使用这种方法作为产品发现的关键工具。同时,还讲述了监控和事件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计算基础设施进行监控,包括通过网络与被管理的设备进行通信等技术方法。此外,该章节还介绍了扩展监控的概念,可以通过星用户运维应用服务器等方式来进行监控。最后,该章节提到了SLA的确定通常以终端用户体验到的响应时间为准。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数字化系统中的容量管理和性能管理,并提到了最先进容量分析软件的大数据问题。同时,还讨论了运维响应和运维流程的基本框架,包括请求管理、不良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和变更管理等。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数字化系统管理和维护非常重要。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数字化系统的扩展方式以及CAP原则和AKF扩展立方体的重要性。传统的纵向扩展方式已经被大型公司所否定,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方式不可持续。因此,他们开始尝试使用大量成本低廉的商用计算机进行横向扩展。然而,这种扩展方式也会面临CAP原则的影响,即不能同时保证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其中,一致性指系统中所有服务器同时看到相同数据;可用性指系统可用于接到请求后的数据提供;分区容错性则是分布式系统应对通信宕机的能力。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谷歌和Facebook等公司的做法,他们为了确保系统的可用性,接受了数据不一致的事实。相比传统的一致性系统,这种做法更加注重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为了维护一致性,系统需要进行分区复制,并且明确采取相应的步骤来恢复一致性。AKF扩展立方体是一个强大的思考系统扩展的工具,它直观地呈现了系统扩展的三个基本选项:复制整个系统、将系统功能划分为更小的层或组件、将系统数据分区。最后,文章提到了数据分隔的概念,即将数据按照地区分隔,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组织成长到多个团队和多项产品时如何进行协调工作。其中包括了过渡至多个团队的因素、将一项产品切分到多个团队、依赖关系与协调等内容。随着组织规模扩大,其所考虑和执行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因此需要更多的技术和方法来进行协调。在面对多个团队参与同一项产品的情况时,需要设立一个协调和问责中心点来确保协调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该章节还提到了一些常用的术语和概念,如请求、变更、事件、工单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需要花费时间完成的任务,也是向多团队结构过渡的因素之一。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依赖关系与协调的概念,并提出了一个包含依赖关系分类、协调策略和协调有效性评价标准的思维框架。其中,依赖关系分为知识依赖、任务依赖和资源依赖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依赖关系都有不同的描述。而协调则是管理和解决这些依赖关系的过程,通过协调策略来提高协调的有效性。最后,文中提到这些依赖关系的实例在数字产品中随处可见,因此了解和掌握依赖关系与协调的方法对于数字化时代的工作非常重要。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协调工具和技术方法的应用,以及Strode等人提出的三种策略:结构策略、同步策略和边界跨越策略。其中,结构策略包括接近性、可用性和可取代性;同步策略包括同步活动和同步制品;边界跨越策略包括边界跨越活动、边界跨越制品和对接人角色。此外,Don Reinertsen提出的“共同地点原则”也被引入,并解释了“大房间”的优缺点。最后,协调策略之结构策略的要素包括接近性、可用性和可取代性。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协调策略中的两种方法:同步策略和边界跨越策略。同步策略是通过定期会面等方式,在组织内不同部门间建立对工作、目标或使命的共同理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边界跨越策略则是通过协调角色和共同团队成员等方式,解决团队之间的沟通问题,促进团队协作。同时,该章节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同步活动和边界跨越活动,并强调了这些活动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来说,了解这些协调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团队合作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协调的不同维度以及如何使用不同的协调工具来实现项目管理。其中,作者提到了一个由Strode等人提出的策略,将其视为三个正交维度,并得出了一个有用的三维图形。此外,还介绍了发布火车这种常见的协调机制,它是一个有节奏的同步策略,可以帮助管理产品的发布过程。最后,作者指出了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例如其强调可预测性和范围管理,这可能会与产品管理的目标相冲突。总之,本章节对于了解协调和项目管理的概念和工具有很大的帮助。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流程管理的概念及其作用。流程管理可以作为一种协调机制,帮助解决协调问题,并且可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流程管理并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并不能完全依靠流程来解决。此外,对于不同的组织和行业,流程管理的方法和应用也会有所不同。最后,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流程管理也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技术变化。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流程控制与持续改善的概念及其在数字经济中的应用。其中,效率和有效性是两个关键概念,前者关注将投入和产出相比较,并寻求改进;后者则强调公司执行复杂知识工作的能力。同时,该章节还提到了时间在新产品开发流程中的重要性,因为产品延迟送达客户手中可能会导致额外支出,而产品推迟面世所带来的延迟成本可能更加高昂。此外,Scrum方法论之父Ken Schwaber等人发现当时的主流软件开发流程存在缺陷,因此提出了基于经验的流程控制方式。最后,作者指出,对于复杂的创意和流程,如软件开发,需要一个基于经验的模型来进行控制和改进。
这一章节介绍了《Scrum指南》中的第十章,即关于IT投资和投资组合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了财务管理、数字分包和合同、云分包、投资组合管理、规划和估测、项目管理等主题。在IT财务管理方面,该章节强调了敏捷和精益IT思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下一代IT财务实践,如精益会计、超越预算、内部“风险投资”等。这些实践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优化数字化战略,提高数字化效益。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精益会计、超越预算以及内部风险投资。其中,精益会计强调了简化生产流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种概念来实现这一目标;超越预算则提出了一些原则,如事件驱动优先于年度计划等,以提高组织财务绩效;而内部风险投资则是用于对最小可行产品进行初期投资的一种模型。此外,还提到了数字分包和合同管理这两个方面,前者是与识别供应商相关的系列关注点,后者则是数字价值和法律的交叉点。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公司需要更加注重这些问题。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云分包服务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投资组合管理的相关概念。其中,公有云具有运营成本低、资金管理灵活等优势,但也存在数据引力、安全性等问题;而私有云则需要大量的集成工作,并且缺少支持向云端迁移的能力。此外,对于长期投资决策,我们可以采用投资组合的方式来管理和规划。在产品设计方面,可以将产品分为功能特性和组件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软件开发中的两个团队——功能特性团队和组件团队的区别和联系。其中,功能特性团队专注于特定的功能范围,而组件团队则负责某个技术平台的定义和管理。这两个团队之间的协作关系也需要被认真管理和处理,以免出现组件故障导致的风险扩大。此外,本章节还提到了产品待办事项和投资组合待办事项的概念,并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区别。最后,本章节强调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使用客观评价标准来管理不同产品的资源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做计划的原因以及规划和执行中的两个互斥目标——交付最大价值和尽可能减少未使用资源的浪费。为了达成这两个价值目标,我们需要进行估算和计划。估算可以将期望收益和期望成本相比较,为投资决策提供信息;而计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依赖关系。对于涉及多个团队的数字化投资,需要协同应用上述实践以支持决策过程。最后,本章还提到了传统的IT项目管理方式,包括建立章程、拨款、任命项目经理等活动,并强调了最终用户的角色。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数字化时代下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IT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传统IT组织已经过时,现在更加注重以产品管理为基础,结合简洁和持续的工作管理,实现更高效的项目管理。同时,云计算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许多功能逐渐由在线服务提供商提供,公司内部IT的责任因此减少。在精益初创企业中,产品可能不断调整,正式的项目变更控制流程也不再必要。为了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组织需要进行转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并重视文化建设。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康威定律及其应用。康威定律指出,系统的设计结构反映了组织的沟通结构。这意味着在组织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团队数量和职能特点等因素,并且产品设计与组织设计相互关联。为了确立组织结构的备选方案,文章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组织结构:跨职能的轻量级项目管理、跨职能的重量级项目管理和产品团队,虚拟职能。每种组织结构都有其适用的情况和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这一章节介绍了臭鼬工厂模型及其优缺点。臭鼬工厂模型是一种以活动为中心的职能模型,适用于任何以活动为中心的业务分析、开发、质控和基础设施和运维等领域。该模型的特点是产品团队完全自治,能够迅速行动,并且可以重新发明轮子,但也容易忽略安保和安全标准,导致风险和代价昂贵的改造。虽然臭鼬工厂模型可以帮助减少传统首席信息官的干扰,但是它最终无法实现规模扩展,而且会造成组织的两极分化和士气低迷。因此,在数字化组织中,除了正式的组织结构外,还需要考虑沟通结构和交互界面等因素,以便有效地协作和协调。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数字化企业的IT资源管理和招聘流程。其中,人员遴选和聘任、入职介绍、持续发展以及最终离职都是IT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关注点。招聘是数字化企业最重要的决策之一,需要重视资深技术人才的作用,并注意招聘失败的代价。同时,员工的敬业程度、绩效和成果产出也是至关重要的关注点,传统的年度评估周期已经被一些公司摒弃,例如德勤采用了基于四个问题的新方式。Adobe则摒弃了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用"报到(check-in)"方式取而代之。企业应该以团队绩效而不是个人绩效作为依据来分配其大部分奖金和激励资金。
这一章节介绍了关于组织文化的探讨和研究。其中提到了X理论和Y理论,前者认为员工需要通过外在激励来产生工作动力,后者则认为员工内心有自我驱动力,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还介绍了一种矩阵模型和一种组织类型学,用于分析和理解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这些理论和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组织内部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并且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凝聚力。
这一章节主要讲了文化对于组织的影响以及行业框架的作用。文化具有无形性和滞后性,不能仅仅依靠呼吁来改变,但是通过绩效目标巩固的组织优先事项可以改变文化。同时,行业框架和知识体系也可以影响组织结构和人才培养,但需要注意框架存在的问题和担忧。在数字化组织中,需要注重关键事件的识别和自动化,同时每个制品都有对应的模板和技术方法,并且需要有人负责创建和阐释。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企业在数字情境下治理和管理的核心问题,其中包括了数字情境中的治理和管理、风险与合规、鉴证、审计、安全等主题。治理是指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体系,它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经常被误解的概念。治理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治理是由董事会领导下的责任,而管理则是由首席执行官领导下的责任。对于一定规模的企业而言,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需要应对一系列复杂的环境因素,如客户、市场、监管部门、竞争对手和网络犯罪分子等。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响应某些利益相关方的治理机构来实现价值。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和合规两个方面。风险是指某一事件对目标实现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性,可以通过识别、评估、协调和监测等方式进行管理。合规则是指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合同、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如果不合规可能会导致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鉴证是一种额外确认,旨在对管理尽责进行确认,并且与外部因素相关。鉴证基于一个三方模型,包括利益相关方、鉴证专业人士和接受问责方。鉴证涵盖多个方面的活动,如品牌鉴证、质量鉴证、供应商鉴证、能力评估和证明服务等。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鉴证、审计、风险管理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概念及其关系。其中,鉴证包括了审计、合规、对标、风险管理等多种形式;而审计则是对组织财务的正式检查,旨在发现欺诈和错误,并保证诚实和准确性。此外,安全作为治理和风险管理原则的应用,需要依靠准确的风险评估、清晰的控制策略以及有效的鉴证实践来保障系统的安全。最后,实施控制的基本原则包括了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等方面的要求。
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数字化治理的原则和影响。其中提到,数字化治理需要遵循维持创新和有效价值交付、保持效率和优化风险管理这三个基本原则。然而,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以产品为中心的数字化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对效率的追求催生了自动化,导致一些可编程的岗位被编程取代。数字化组织提升效率的方式包括将开发并入通用管道和推行标准化集成协议来减少内部服务摩擦。同时,需要对流程进行持续审查,并通过审议决定其合并和废止。最后,作者提出了一条治理原则,即开发的治理架构应作为交付系统本身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系列附加活动。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数字废气的治理以及信息管理和数据管理的基本方面。数字废气是指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无用代码和垃圾文件,对于治理数字废气可以监控开发团队的进展、配置管理、架构标准的符合性等方面。而信息管理和数据管理则是为了确保企业在大规模数字化过程中对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的治理、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此外,该章节还提到了敏捷信息管理技术和数据治理的重要性,并指出数据规模本身使得管理变得困难,需要考虑数据的质量和价值等因素。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信息管理的基本价值以及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其中,数据是无背景环境的原材料,信息则是数据加上背景环境的意义,而知识则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信息的意识。此外,该章节还提到了语义、语用和社会关注点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为数据建构意义和社会影响需要进行数据管理和记录管理这两项实践。最后,该章节还提到了一个经典的问题,即一个词指代两个不同的事物可能会造成混乱和技术困难,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定义,即受控词汇,以便信息分类、索引和检索。
这一章节介绍了数据建模的三个层级:概念、逻辑和物理。概念数据模型是独立于计算平台之外的,只包括简单关系而不包括属性;逻辑数据模型预设了数据库,包括更加详细的关系和属性,并提供了可供人类阅读的名称;物理数据模型则针对特定数据库平台,名称与计算机兼容,可用于生成数据定义脚本。通过这些层级的建立,我们可以将概念(例如受控词汇)翻译为技术数据库结构。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将逻辑模型转换为物理数据模型来创建所需的数据库表。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记录系统在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记录系统是指某个给定的数据库(或系统)针对某些数据所扮演的角色,它可以是最完整、最准确的数据来源,并且对于解决问题具有权威性,适用于法律和监管目的,也可以成为其他系统的参考“源”。记录系统通常作为源系统,即最先获取数据的系统,但并不总是如此。有时候出于性能或安全考虑,数据可能会被复制到一个更适合分发数据的替代源。总之,记录系统在数据处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数据质量和数据治理两个概念及其重要性。数据质量低劣会导致客户不满、支持成本上升、治理问题和监管风险等问题,因此需要识别可度量的数据质量指标并采取相应的回应行动。数据治理则是为了降低信息相关风险和避免非授权访问等风险,需要关注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大规模数据的处理也需要特别注意,可以通过创建拷贝来重构数据,并在重构完成后通过转换练习来更新记录。
这一章节介绍了敏捷信息管理技术方法和架构的相关内容。其中提到,跨职能团队的价值适用于招募数据专家加入团队,可以帮助规避许多数据管理问题。同时,领域驱动数据管理和通用结构和数据仓库的推断图式法等技术方法也被提到了。此外,本章还讲述了企业架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架构工作,将企业视为一个需要被架构的系统,并将其优化为一个能够响应变化并支持商业战略交付的集成环境。最后,本章还提到了一些与企业架构相关的其他主要组织单元。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企业架构作为参谋职能的作用以及企业架构与运营模型的关系。企业架构被视为参谋职能,包括规划、协调和运营等方面。而企业的运营模型则是以流程、数据、组织能力和系统为重点的关注点。企业架构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和组合管理之间的调和,并且提供资金并维持运维和基础设施。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架构实践不等同于实际的企业架构,这一区分有助于向关键伙伴组织阐述企业架构部门的定位。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企业架构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企业架构需要与组织战略家、投资管理流程以及基础设施和运维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同时,企业架构可以缩短规划和决策时间、塑造企业共同语言和思维模式、加速交付新功能、减少并简化组合、减少重复和返工以及精简人员等。此外,该章节还提到了延迟成本的概念及其对企业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探讨了如何削减延迟成本以及架构流程是否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等问题。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架构师的工作内容和常见实践。架构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制定架构,还包括了与治理的关系、作为管理计划等多方面的职责。同时,架构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它提供了管理框架,并成为了风险控制的技术标准之一。在实践中,架构师需要协调一系列流程、职务、标准和实践等来实现目标。
这一章节介绍了建模与可视化的概念及其应用。可视化是应对大规模复杂性的基本工具之一,能够更迅速、更精确地传达信息并创造共同语言。数字化和IT背景下,可视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批评。此外,还介绍了四个生命周期模型,分别是应用程序服务生命周期、基础设施服务生命周期、资产生命周期和技术产品生命周期,并分别阐述了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数字化管理的挑战在于“生命周期队列”,需要使交易价值在各个生命周期之间流动。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企业架构的相关内容,包括架构与合理化的挑战、架构存储库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形式的架构及其相互关系等。其中,合理化是指通过优化企业的供应链、整合运营等方式来提高效率,但需要考虑到其对组织的价值影响;架构存储库则是数字化组织中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细心管理和投资以保证数据质量和用户可用性。此外,该章节还提到了三种不同的架构视角,即数据架构、流程架构和能力架构,它们在构建企业架构时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一章节介绍了数据架构、流程架构和能力架构的概念,并分别对应了业务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这三个分层层次的学科。同时,该章节也提到了敏捷、DevOps和数字产品开发方式与架构之间的冲突,以及它们各自的批判观点。最后,该章节强调了在数字化组织中进行演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确立“交通规则”的建议。
这一章节包含了大量关于IT领域的术语和概念,包括敏捷、架构、数据治理等。其中,敏捷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强调快速迭代和客户反馈;架构则是指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数据治理则关注如何管理和保护企业的数据资产。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技术和工具,如DevOps、PaaS、版本控制等。这些术语和概念对于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非常重要。
这一章节是一份致谢信,向The Open Group数字化从业者工作组以及多位个人表示感谢,他们为制定数字化从业者知识体系标准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还列出了主要作者和审校人员的信息,并介绍了他们的背景和专业领域。通过这份致谢信,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人在标准化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和成就,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DevOps实践指南》一书的相关信息和参考资料,包括作者、审校人员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该书涵盖了数字化转型、IT战略管理、项目管理等领域,并提供了多个行业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方法。同时,还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如ArchiMate、TOGAF等。这些参考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书中所提到的概念和技术。
发表评论